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
科研图像的配色问题和其他设计领域的配色问题有什么不同?
时间:2023-12-15 13:59:56 - 来源:静远嘲风

经常遇到研究人员,理工科的学生会谦虚的说“我们缺乏审美意识,不知道怎么好看”。有些老师会说,“我知道图像的重要性,我们非常需要,但是在此之前请给我最基本的配色规则,我不知道如何处理色彩”。

这个问题遇到很多次之后,我用了一些时间,从自己跨专业的角度去推敲了一下这个问题。发现当我们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,是给自己树立了几个不可突破的伪命题。

问题点一:审美与色彩关联度比重很大,如果没有色彩训练就无法到达美观及格线,而那些色彩理论书偏偏看不懂

问题点二:审美与想象力有关,学术工作习惯严谨缜密的推断,而不善于想象

问题点三:审美与时间有关,得停下来去看抽象的艺术作品听高雅歌剧才叫审美能力,而我们科研时间紧迫压力大,没有时间。

这些问题像几座大山一样无法逾越的放在眼前,让很多人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回避了审美,否认了自己的审美能力。当我还是理工科学生的时候同样被这些问题困阻过,现在在我们进入下面一些章节共同探讨之前,要先给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,只有放下这几个沉重点,才能轻松上路。


解题建议一:科研领域的色彩区分度第一,融合度第二

在设计领域首先从色彩的情绪和感受出发,寻找色彩的融合或者情绪的对抗。但是这个问题在科研领域需要反着看,在科研领域的图像中,往往需要用色彩来分配标定物质,所以先用各种颜色把画面上要区分的结构分工完了,再寻找一个色调来融合整个画面。

解题建议二:文献需要综述,图像也需要广开来源综述分析

艺术设计工作和学术工作是一样的,需要先检索“文献”,再根据文献,寻找适合自己的结合点。每次凭空开始计算颜色必然算着算着就走回到老路了。参考图不是原创的敌人,参考图是原创的灵感;不要比着一张图“薅羊毛”,作图的时候去找几个方面的参考图,见《科学 的颜值》。对参考图泛读,增加阅读量;对比较喜欢的图“精读”甚至去分析它的构成细节。

解题建议三:留意之处皆审美。

现在互联网时代和手机时代,设计已经无处不在了。只需要像关注数据一样的关注图像并点滴采集,就能积累自己的审美能力。科学家对审美的需求既不是创造能力也不是分析能力,是选择能力,选择用正确的方式,舒服的视角来进行学术理念阐述,是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技能。

科研图像,尤其是论文中的图,往往需要使用一个特定的结构或者特殊的流程来向读者表明,如何逻辑层进的展现科研的层进细节,最终引导读者观察到结论。这一连贯的语言清楚的阐述了科学故事,也引导读者读懂科研论文的亮点与价值。图像工具看似表征的是一个个用箭头串联的,具有一定客观属性的元素,实际上通过元素和对元素的描绘刻画不仅表达元素本身,也引导了读者对研究的深入理解。

文章首发于知乎网,点击链接阅读原文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45283575

在线咨询
ONLINE CONSULTING
电话咨询
PHONE CONSULTING

010-82449939